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9-01 浏览次数:4657
不同于普通超市的喧闹,坐落于原市纺织机械厂院内约200平方米,抚州市家喻户晓的慈善爱心超市总是显得格外安静。爱心超市不收现金,商品价格却低于一般市场价;爱心超市没有高档奢华的物品,但有很多实用的生活必需品;前来光顾超市的都是城区低保对象等特困群体,他们不用现金,只需凭“慈善爱心购物证”,就可以在这里免费领到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在很多抚州人的心里,慈善爱心超市是“大爱之家”。
市慈善爱心超市是一家非营利性慈善机构,是市委市政府深入人心的一项民心工程。2007年9月,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单位牵头创办了抚州市慈善爱心超市,并成立了由36个单位组成的爱心超市理事会。爱心超市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慈善资源,把原来政府的、部门的、社会的、企业的、个人的一些慈善资源,有效地整合到爱心超市这一平台上来,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能够方便地到爱心超市来领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物品。
市慈善爱心超市的服务对象是城区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这些困难人群只要向户口所在地街办(乡镇)申请,由街办(乡镇)调查核实,临川区民政局审核,报送市慈善总会办公室批准后,就能领取“慈善爱心购物证”,并凭购物证到爱心超市领取所需生活用品。
至2010年底,爱心超市共筹集慈善资金150余万元,慈善物资价值30余万元。为临川区青云、文昌、西大街、六水桥、荆公路等5个办事处,及金巢经济开发区及城区周边乡(镇)47个居委会共4600户困难家庭,每年每户免费发放价值300元实物,4年来共计发放价值130万元实物,9000余名困难群众受益。领取对象可以电话预约所需物资,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爱心超市工作人员为其送上门。2010年,爱心超市工作人员还积极参与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的“三包为民”活动,走访了1200户困难群众,资助贫困大学生12名。
如今在慈善爱心超市里,陈列有副食品、粮油、百货、日用品等4大类120个品种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然而在经理陈佩兰的回忆中,四年前她第一次踏入爱心超市时,货架上只有四瓶食用油,米、盐等生活日用品缺乏。尽管年过六旬、腿脚不便,陈佩兰为了数千户特困家庭的生计,为了动员全社会捐资捐物,为了架起一条畅通无阻的爱心桥梁而无怨无悔。通过慈善爱心超市全体员工踏破铁鞋、磨破嘴皮的“化缘”,爱心超市很快就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了近万名困难群众的“储物仓库”。
陈佩兰说:“超市物品一部分来源于热衷公益事业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捐赠,另一部分则是用慈善总会划拨的扶贫济困资金购置。要感谢社会上所有的好心人。”爱心超市一方面是为低保家庭、大病重病家庭、孤寡家庭等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廉价的日常生活用品;另一方面是为社会各界具有爱心的个人、单位提供长期捐赠爱心的场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慈善爱心超市员工们看来,爱心超市是一个快乐的平台,即让困难的群众能够获得爱心物品,又让捐赠者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中,享受到奉献的快乐。
而如何对市民、政府、社会负责,无疑也是慈善爱心超市最关注的内容。“既然是公益、阳光事业,爱心超市的运作就要更阳光。”爱心理事会认为要想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献出爱心,使爱心超市有丰富的物品,首先要让捐助者了解爱心超市需要什么,不让爱心超市变成“废品”中转站。为此,他们决定不接受贴身的衣物和鞋袜等,不接受发霉变质等有害物品,不接受零星的食品、药品和营养品。倡导广大爱心人士捐赠小家电、文具、图书、旧家具和家庭日用品。同时,理事会制定了规范的超市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每季度向社会公示一次接收捐赠及发放情况等。“不管制度里有没有规定,但我们一定要对得起每一个捐赠者的每一分钱和每件物品,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受益。”这是陈佩兰和超市工作人员的心里话。
2007年10月,爱心超市理事会成立了抚州市首个义工组织——抚州市扶贪助残义工协会,现有在册义工会员1700多名。义工协会围绕慈善爱心超市的日常运作,积极开展了“义卖”、“募捐”、“慈善宣传”、“助残活动”、“结对帮扶困难学子”等公益性活动,使慈善爱心超市的帮扶形式和爱心覆盖面得到不断延展。义工协会在各高校、社会团体和市直单位相继成立了“义工分会”,如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义工分会、东华理工大学义工分会、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义工分会、抚州市直义工分会、民进抚州市委会义工分会、民建抚州市委会义工分会等。在爱心超市的有效组织下,义工群体正在为抚州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